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

“通信感知一体化,开启无线新未来” —— 第一届6G通信感知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成功召开


发布者:孙洪波发布时间:2021-04-23浏览次数:807

 

 6G的创新将是十年后智能世界的引擎,将把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终极愿景变成现实。通信感知一体化作为6G移动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促进通信感知一体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交流,加快推进该领域的研究进展,415日,由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通信创新中心,中国移动研究院,以及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协办的第一届6G通信感知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成功召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委员朱洪波教授、华为中央研究院无线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卢建民,专家学者以及产学研各界代表200余人现场出席了本次会议,2000余人在线参会,直播观看超过9000人次。

 415日上午,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范平志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委员朱洪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及IMT-2030 6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CTO童文等先后线下、线上致辞。

朱洪波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当今通信系统被要求不仅仅以人为链接对象,而是要求万物按需互联。环境信息包含状态、移动等内容需要被感知来帮助系统了解通信的需求,这决定了使得未来的通信系统不仅要加入感知,而是联合设计一个系统,这可能是一个革命,我们非常感谢华为来搭建这个平台,和各大单位及高校来一同完成这个创想。

闻库秘书长在致辞中认为,面向2030年及未来,人类社会将进入智能化时代,社会服务均衡化、高端化,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6G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物联网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全新的场景及应用需求将极大拓展移动通信网络服务的能力边界,有效服务智能化生产与生活,助力构建智能普惠的人类社会。

王志勤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出,感知通信一体化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它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结合,实现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将我们带入新的应用世界。新的频段和大规模天线的进一步演进为通信感知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通信感知一体化设计还面临很多挑战,希望能通过本次会议集中各位专家的智慧,实现新的突破。

黄宇红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出,数字孪生、智能泛在的愿景需求正驱动着6G研究在5G乘风破浪之时扬帆起航。未来网络和终端都需要支持通信和感知能力,这不仅将催生业务耦合与信息处理等6G基础新理论,构建内生感知新能力,使能基于位置、测距和成像等新业务,同时还将通过打破通信产业与感知产业的边界来孕育诸如无人驾驶、无人物流、无人制造等新业态,加速通信技术应用深度。

童文博士在致辞中指出,6G网络不仅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纽带,更是物理世界与智能世界的神经系统。两大“新”特征:网络感知和机器学习,让6G网络具有可以“看见”物理世界的独特能力,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提供定制化的全网智能服务。同一网络,同一频谱,同一用户终端完成集成的通感一体化服务,将发挥极大的经济规模效应和投资效益。

开幕式后,西南交通大学范平志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李少谦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的两场报告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接入技术专家陈雁博士和东南大学王承祥教授分别主持了下午的两场报告会。高校、企业以及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6G网络中的6大关键特征、太赫兹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感知通信一体化需求场景与挑战、无线通信与感知的交汇与融合、未来智能汽车与出行对6G通感一体的需求展望、基于WiFi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标准等研究,提供了15个精彩的特邀报告。

由清华大学牛志升教授主持圆桌讨论,嘉宾们就通感一体的定义,通感融合的代价,通感作用距离不一致如何解决,计算在通感网络中的作用,2030最期待的通感融合使能应用场景等问题,进行了气氛活跃的互动讨论。

最后闭幕式上,华为中央研究院无线技术实验室卢建民副主任代表本次会议独家赞助方、范平志教授代表所有主办方感谢了所有与会人员。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范平志主持开幕式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委员朱洪波致辞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致辞

第一届6G通信感知一体化学术研讨会会场


现场特邀报告


圆桌讨论